项目序号:1272 |
项目编号:Ⅲ-119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湖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洞口县 |
保护单位:洞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棕包脑是一种传统的瑶族祭祀舞,源自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罗溪、月溪、渣坪等瑶族乡和周边的怀化市、贵州省的瑶族居住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黄宅中、张镇南重修,邓显鹤编纂的《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可见棕包脑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湖南省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脉东麓。据传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很久以前雪峰山住着一位瑶族母亲,在采摘山果时被强盗掳走。她的儿子为了救母,拜梅山神为师,苦练本领。为了不让强盗察觉,他用棕片包裹脑袋,在三峒梅山的帮助下打败强盗,救出母亲。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美德,雪峰山地区的瑶族后人世代都跳棕包脑,祭祀祖先,祈福未来。
瑶族没有文字,棕包脑以粗犷古拙的艺术形式,记载了瑶族先民的历史和传统。棕包脑表演者用长40厘米的两个棕片缝制成袋状包住头部,身披用细藤将棕片联结而成的棕衣,腰缠万年常青藤,以简单的摆首、甩臂、手诀、舞棍、扭腰、跺脚、顿步等肢体动作,再现远古时期雪峰山地区瑶族先民迁徙、狩猎的艰苦历史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情景,简练古拙,粗犷原始。相关道具有长短棍棒、竹水筒、弓箭、勾刀、草鞋、傩面具、祭祀法器,以及牛角号和锣鼓等敲击乐器。
棕包脑记录了母系氏族时期瑶族先民与大自然做斗争的经过,是研究瑶族历史的重要佐证材料,对梅山文化和傩文化研究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反映了梅山文化圈中瑶族群众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智慧,具有较高的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297 |
姓名 戴昌路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瑶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119 |
项目名称 棕包脑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洞口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