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73 |
项目编号:Ⅲ-120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
保护单位:田东县文化馆 |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黄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些布努瑶艺术形式及音乐元素被融合进来,娱人成分逐渐增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套路。19世纪中后期至今,是瑶族金锣舞传承应用及改良变革时期,瑶族金锣舞加入唢呐、木鼓,音乐形象更为丰满,舞蹈特征更加突出。
传统上,“锣”既是瑶族金锣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者的道具。舞蹈人数不限,少则三五人,多者上百人同时起舞。瑶族金锣舞具体表现形态分为程式和舞蹈二个部分:程式上,跳金锣舞之前要举行开锣仪式,先由长老将锣请出跳开锣舞,年轻人才可以跳,直到封锣,封锣即是由长老将锣藏好。舞蹈有8个基本动作——单点锣、双点锣、左右抬腿击槌、背击槌、头顶击槌、靠点步击锣、转身击锣、双击锣,舞蹈周而复始,由慢到快,锣声越急,舞步越快,直至尽兴结束。在舞蹈动作、锣鼓伴奏、音乐演唱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创造,使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瑶族金锣舞与当地瑶族的生产生活、节日活动和宗教信仰等互相依存,反映了布努瑶人民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是传承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后代、和谐社区的重要纽带。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298 |
姓名 阮桂陆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瑶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120 |
项目名称 瑶族金锣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