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76 |
项目编号:Ⅲ-12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四川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九寨沟县 |
保护单位:九寨沟县文化馆 |
“登嘎甘”为藏语,意为“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也有流布,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人自小跟随长辈习舞,至15周岁方可戴上熊猫面具进行正式表演。
登嘎甘的表演形式以双人对舞为主,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过程中还可加入舞者即兴的段落,与围观者嬉闹互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细节处也尽显陇南、川西北交界地带的传统艺术特征。
登嘎甘是体现自然崇拜的教化舞蹈和以舞娱神的拟兽舞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顶戴动物头骨拟兽起舞的原始形态。在祭祀仪式中出现的图腾造型是苯教文化较为重要的符号之一,在现今苯教依然盛行的白马藏族居住区,登嘎甘不仅展现了远古先民的立体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也是其“天人合一”信仰理念的载体,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活态遗存。
登嘎甘是白马藏族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境界的生动写照,对保护并维持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现实的作用;对研究白马藏族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及文化、信仰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