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越调 
项目序号:171
项目编号:Ⅳ-27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谷城县 
保护单位:谷城县文化馆

湖北越调,别称“大越调”,也曾称“襄阳腔”“襄河越调”,是明代秦腔(同州梆子)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板式变化体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鄂西北的谷城县、襄阳市。

湖北越调在流传中保留了秦腔风格,又融合了本地襄阳腔,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后因战乱走向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谷城县石花镇曾恢复成立湖北越调剧团,后解散。2009年以来,以谷城县剧团为班底设立了湖北越调传承基地。

湖北越调既有“襄阳腔”繁音激楚之本色,也有“秦腔”高亢激越之美伦。它以襄阳四声调植于唱腔、念白之中,演唱以本嗓报字,假嗓行腔,尾音翻高为特点;十余行当唱腔尽显个性,如生角“边音”,旦、贴“鸟音”,净、杂“虎音”,末、夫“苍音”。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起板”“小起板”“间板”“飞板”“滚板”等;板眼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等,唱腔板式多为“眼起板落”。“四句越调”又名“四句澄清越调”,是湖北越调中较具代表性的声腔。音乐结构为上下句,调式多为七声宫调式。乐队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主奏乐器以改板胡为四股弦胡琴,另有二胡、月琴、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有边鼓、战鼓、堂鼓、丫板、锣、釵、铛等打击乐器;其表演有“耍櫈子”“顶灯”“剪子扎眼”“吐火”等技巧,还有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等身段;现有传统剧目370多个,其中本戏160多个,出戏150多个,折戏近50个,连台本10多个。代表剧目有《镔铁剑》《红书剑》《龙凤剑》《春刚剑》《顶灯》《李翠莲大上吊》《琴房送灯》《打金枝》等。

湖北越调声腔体系、板式音乐、表演程式成熟较早,对我国戏曲艺术影响深远,尤其是襄阳腔(即西皮腔)被多个剧种沿用。其传播的历史典故、英雄传记、民间神话、爱情故事等,影响和丰富了襄河流域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325
姓名
叶祥成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27
项目名称
越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