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94 |
项目编号:Ⅳ-50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砀山县 |
保护单位:砀山县文化馆 |
四平调是以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的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豫剧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而形成的传统戏剧形式,原称“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其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砀山四平调是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由“砀山花鼓”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明清时期,砀山县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艺人迫于生计,腰间挂小鼓载歌载舞唱地方小调,即砀山花鼓。清末,砀山县境内的邹家班、燕家班、王家班的多名艺人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此间,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地方剧种启发,并聘请河南夏邑豫剧琴师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四平调。
砀山四平调以皖北方言与中原地方曲调为基础韵律,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基本板路有原板、慢板、散板和急紧风(俗称“锣鼓冲子”)等。中速节奏的唱法称为四平调原板;慢节奏的称为四平调慢板;其他板式则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绪变化而设置的自由唱法。砀山四平调唱腔四平八稳,委婉动听,多采用2、1、6、1的落音格式。伴奏乐器用高胡,将腰码下移,定弦bB调,再配以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民族乐器,以高胡为主弦。打击乐器配置借鉴梆子戏配置。代表剧目有《陈三两》《小包公》《花为媒》《郑小娇》等,唱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厚,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色。
砀山四平调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以广大农村中老年和女性观众为主要受众,与当地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其中一些劝善祈福的剧目,对社会行为规范起到了较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