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35 |
项目编号:Ⅳ-91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通渭县 |
保护单位:通渭县文化馆 |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样的种类。皮影戏形成时代尚无确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影人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一般以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演出时将影人的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道具主要为影窗,以白纸作幕,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影子腔即皮影戏,又称“灯调”“梅花腔”,源于陇南地区,俗称“陇南影子腔”。通渭影子腔兴起于清康熙年间,是当地较古老的地方戏曲,也是目前仅存的陇南影子腔,至今仍有数量众多的影子腔戏班有序传承,严格按照“传孙不传子”的家规隔代相传。所演剧目以手抄本和口传心授居多,常演传统剧目有《大香山》《菩萨寺还愿》《忠孝图》《双驸马还朝》等。
通渭影子腔皮影戏唱腔高亢粗犷、悠扬婉转。在声腔体制上,它完整保留着陇南影子腔的板腔体声腔体制,板式丰富。在保持民间音乐风格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戏曲音乐,如“二六”“慢板”“冒腔”等。特别是“冒腔”,为影子腔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曲调之一,在唱腔末句或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和,渲染气氛、加强效果。相关制品主要有影子腔影人和道具(头稍、桌座、动物、景物),文武场面配器包括文场的小鼓弦子、板胡、二胡、笛子、唢呐,武场的干鼓、暴鼓、筒子鼓、大锣、小锣、铙钹、摔板子、碰铃等。
通渭影子腔皮影戏班社众多,现存大量传统皮影戏剧本,保持着传统祭祀演出民俗,在周边地区影响广泛,在丰富群众生活、和谐社群、传播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在戏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413 |
姓名 刘满仓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91 |
项目名称 皮影戏(通渭影子腔)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91 |
项目名称 皮影戏(乐亭皮影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乐亭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