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永修丫丫戏
项目序号:1287
项目编号:Ⅳ-161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江西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永修县
保护单位:永修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永修县文化馆、永修县美术馆)

永修丫丫戏是产生并主要流布于江西省永修县北部商贸港口吴城镇的民间小戏剧种,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小髻。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自古以来是江西省南北通衢要道,宋以后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水上物资聚散的港湾。早期的民间艺人以板凳坐唱的形式为商客开盘,休闲娱乐,只用锣鼓助节,没有管弦伴奏,所唱曲目皆为俗曲小调、花鼓采茶,时称“板凳戏”,并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传播至相邻的武宁县、靖安县。乾嘉年间,永修丫丫戏脱离板凳,搬上舞台,化装演唱,但剧目、音乐、表演仍然保持着坐唱时期的面貌,并长期处于业余演艺状态,没有职业班社和专业演员,沿修河在永修县及德安县、武宁县的众多乡镇村落流布与传唱。

永修丫丫戏表演行当俗称“九行十二脚色”,包括青须、白须、大王、小子、上首生、上首旦、小姐、丫鬟、婆旦以及喳将、丫将、弯生等。表演身段简单,生行挥袖,旦行摇扇,丑行奔跳,净行跨步。故友相逢三跪三拜,夫妻分别相拥相抱。舞台调度仅有左右插花、捋须抖袖、原地跑马、对坐演唱,以声传情,无舞蹈配合。剧目有《界石钟》《七层楼》《黄婆井》等60余出,剧中人物行动表意全在唱词对话中交代,唱多白少,有时一场戏一唱到底。唱腔音乐以锣鼓助节,人声干唱,演唱时锣鼓插入唱腔中,唱词常杂谚语衬字,具有地方色彩。曲调包括板腔与小曲两种,板腔男女分用,有“平板”“走板”“急板”“叠字板”“悲板”“桥板”“还魂板”等10余种;小曲分单曲专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有“花腔”“北词对口词”“卖棉纱”等。

至今,永修丫丫戏仍处于曲艺清唱与戏剧表演间的过渡形态:剧本结构不分场,人物角色即上即下;场景变换随唱词而移动;唱多白少,呈现着鲜明的说唱文学特征。演唱自始至终不托管弦,锣鼓干唱。脚色行当无定名,以人物类型而称呼,不称生旦净末丑,称大王、小子、丫鬟、小姐。表演简单,舞台调度类型少,犹如化装演唱的模式。

永修丫丫戏对认识民间小戏剧种的形成、衍变与发展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其剧目题材、人物感情、艺术情趣受到市民娱乐需求的影响,群众基础广泛,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本土戏曲,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474
姓名
周文斌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61
项目名称
永修丫丫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