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90 |
项目编号:Ⅴ-11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天津市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
保护单位:天津市曲艺团 |
梅花大鼓是流布于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区的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北京市,盛行于天津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作“清客串”时演唱,故又称“清口大鼓”。20世纪初,“清客串”的演唱流入街市,成为卖艺的手段,并出现了金万昌、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知名艺人,经他们改革并用来卖艺的“梅花调”依流行地域被称之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原先“清客串”演出的“梅花调”,则被称之为“北板大鼓”。
20世纪初,金万昌到天津市献艺,将梅花大鼓传入天津市并长期在津演唱,形成自身特色,世称“金派”。曾为金万昌伴奏的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在1930年左右对梅花大鼓的唱腔曲调、唱法伴奏等进一步改进和丰富,如在伴奏上充实了很多新鲜活泼的“过门”,尤其是增加了“三番”间奏,使演唱效果热烈火炽,优美动听,形成了一种新风格,被称为“卢派”或“花派”。
梅花大鼓均为短篇鼓曲。属板腔体曲种,每个短篇唱段,一般不超过一百句。每段唱词一般分四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在音乐上叫一“落”。唱词为上、下对应形式。上句尾字除首句为平声(起韵)外,均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押韵;除《王二姐思夫》外,一辙到底。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它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种板式和三个基本唱腔,这三个唱腔分别以其板式命名。其基本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和琵琶,后来又增加了扬琴、大提琴。梅花大鼓的间奏有两种,一为乐句之间的小过门,一为以“慢板”唱腔组成的落与落之间的大过门。小过门前两个小节的旋律常常有些变化。大过门有两个,一为“上三番”,一为“下三番”,一般情况下,一落之末的“慢板”唱腔的上句后接上三番,下句后接下三番。伴奏表演不仅“托腔保调”,诸如“五音(换手)联弹”的间奏表演,也具有相应独立的演出效果。
梅花大鼓经过历代曲艺艺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表演体系,是北方曲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曲种,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众思想观念、理想愿景、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527 |
姓名 籍薇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曲艺 |
项目编号 Ⅴ-116 |
项目名称 梅花大鼓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