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96 |
项目编号:Ⅴ-122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山东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
保护单位:菏泽市艺术研究所 |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曲艺表演形式。其流行区域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省全境及周边省市农村。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杂扮或曰杂班……多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散耍皆是也”。清中叶前后,流行于菏泽市、济宁市等地的南路花鼓表演形式已发展比较完备,少数以一人打花鼓演唱,多数则二人对口演唱,成为山东花鼓主要演出形式。清末,不少地方已由一人多角发展为几人分角演唱。后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东发展,且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形成南、北、东三路不同的艺术风格,并逐渐发展衍生出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一勾勾等多种地方戏曲剧种;曲艺形式的花鼓也并未消失,一直并行发展。
山东花鼓传统曲目丰富,生活气息浓郁,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短篇书目有“小八句子”如《瞎子吃火锅》、“大八句子”如段儿书《货郎段》等一百余段。中长篇书目有《休丁香》等四十余部。
山东花鼓的唱腔音乐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以七声音阶的宫调式为主,曲牌有【娃娃腔】【采茶调】等,板式有【砍头橛】【哭迷子】等。开台锣鼓有【遍地金】【凤凰三点头】等10多种。唱念锣鼓则是各种板式唱腔、专用曲牌以及说白时穿插使用的锣鼓经,有30余种。以菏泽方言为基础,质朴亲切,唱词口语俚俗,贴切恰当,常以散板起唱,多用衬字,被称为“九腔十八昂”。
山东花鼓早期为二人档。男角叫“鼓架子”,斜背花鼓,双手舞动鼓棰,表演风趣;女角俗称“包头”“舞桩”。最初均由男演员扮演,化妆彩扮,头戴绣球,边歌边舞。表演形式多为男女对口,女角手扶男角肩,时出时进配合默契。后由一人多角发展成几人分角演唱,兼操梆子等,气氛热烈,场面有“紧七慢八六个人瞎抓”之说。
山东花鼓是鲁西南及周边省市广大农村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众多地方剧种的直接“母体”,对山东地方戏曲发展史影响重大,具有方言学、社会学、民俗学、乡土文化等多学科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