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97 |
项目编号:Ⅴ-12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湖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石首市 |
保护单位:石首市群众艺术馆(石首市明珠艺术团、石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首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
跳三鼓是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石首市、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及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南县等县(市)的曲艺表演形式,原名“跳丧鼓”,是“坐丧鼓(鼓盆歌)”的演变。在鄂湘边境一带,人们将“打丧鼓”分为“坐丧鼓”和“跳丧鼓”。因“坐丧鼓”无表演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地方就将其发展成为多人演唱、边唱边跳、伴奏也较丰富的“跳丧鼓”。《石首方志》记载:“丧事,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
传统的跳三鼓活动以演出场合分为跳丧、跳寿、跳喜,即“三跳”;加之三人表演,有三件乐器伴奏,三句头起唱,取“丧”和“三”的谐音,于20世纪50年代改“跳丧鼓”为“跳三鼓”。演出场合按民俗功能和需要,分为孝歌场、寿歌场和喜歌场,为逝者演唱“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喜鼓”。孝歌曲目有《十月怀胎》《子路负米》等;寿歌曲目有《三庆寿》《八仙庆寿》等;喜歌曲目有《结婚喜歌》《爱字歌》等。演出程序包括开场白、祝祷词、正书、归元和幺台。
跳三鼓的唱腔包括“卡七字句”“扬嗬嗬”“欢调”“三句半”和“十字调”五种。每句唱腔开头不同,但落音都基本不变。这种曲体结构,依字行腔,以声润色,使人物情绪得到充分表现。唱词分前三句和后四句,前者为三句头,后者称“四句落”,“三句起,四句落,七句联成三鼓歌”。艺人把唱词韵脚概括为“谈、讲、议、论、评、说、夸、表、睡、猜、曰、谱”十二字诀,其语句工整,用词讲究,一韵到底,形成了演唱内容程序化特征。伴奏器乐由鼓、镲、筷组成,镲上有1米左右长、25厘米左右宽的“白环”,用来配合艺人的舞蹈动作。配合唱叙的动作特点为“右手筷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左右不离桌子角,背靠背,擦身过……”。
跳三鼓在传承发展中,不仅将娱乐表演与民俗功能相结合,而且吸收化用了当地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元素,蕴含着礼孝文化的传统特质,对促进大众的文化认同、人文环境的和谐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