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94 |
项目编号:Ⅷ-111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
保护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 |
将滩羊羊羔皮毛,经手工精制而成的裘皮,称为“二毛皮”。滩羊皮鞣制工艺就是宁夏人民精细加工制作二毛皮的传统技艺。这一技艺主要流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青铜峡市、银川市的永宁县、银南地区的盐池县等地。
二毛皮制作的坎肩和大衣等是回族在冬季的高档衣着,制成品包括男女式二毛皮大衣、坎肩、皮褥以及沙发靠背、坐垫、脚垫、床罩、披肩、围脖等,有不会生虫、变形、掉色的特点。滩羊皮鞣制工艺工序有50多道,主要包括:选材,选宁夏本地出生30到40天滩羊羔取皮;撒盐晾晒,将皮料正反面撒盐晾晒;去肉,在配制好的水池中,铲去皮板上的残肉、油脂;鞣制,分池不同配方操作;晾晒,将皮料板里毛外搭在通风处晾晒;钉皮,将皮料毛下皮上四周绷紧钉在木板上,使皮毛充分舒展;吊洗,将毛皮悬吊在木板上,用竹板或木棍边洒清水边拍打;裁制,采用“走刀法”操作,经选料、配料、吹缝、机缝等工序制成二毛皮成品。滩羊皮鞣制工艺的特征在于,讲究原料为特定地域的特定物种,毛皮一体加工,采用黄米等进行鞣制,工序繁杂,是地道的“功夫活”。
滩羊是优良裘皮羊,二毛皮被誉为宁夏的“白宝”。宁夏地区的养羊业自古就相当发达,清中期滩羊裘皮就已闻名于世。《宁夏府志》中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记载,稍后编修的《甘肃新通志》中更称赞“裘,宁夏特佳”。这一技艺一直以家族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二毛皮传统工艺的种类、款式、做工等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工艺遭到挑战,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相继谢世,该项目有待进一步传承发展。
滩羊皮鞣制工艺承载着宁夏人民的审美与智慧。精细手工加工后的二毛皮皮板薄如厚纸,质地坚韧、柔软丰匀,色泽晶莹的毛穗,弯曲柔软,波浪有“九道弯”之赞。精细加工滩羊皮不仅是回族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与之关联的经销、贩运也体现了宁夏回族传统的商业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11 |
项目名称 滩羊皮鞣制工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交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