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80 |
项目编号:Ⅷ-200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
保护单位: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 |
徽笔,又名“汪伯立笔”“新安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而得名。徽笔制作技艺是以精细选料、复杂工艺著称,制作出以“尖、齐、圆、健”四德闻名于世的徽笔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安徽皖南一带,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等地。
徽笔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善控制墨液、宜书宜画的特点,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徽笔制作讲究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选料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头材料的选择,一个是笔杆材料的选择。笔头的选料有“千毛选一毫”之说,主要有羊毛、兔毛、马毛、鹿毛、獾毛、狸毛、鼠毛、黄鼠狼尾毛、鸡毛、猪毛、猴子毛、虎毛、狐毛、牛耳毛、胎发等。笔杆的选择材料则有水竹、斑竹、紫檀、檀香木、漆器、螺钿、玉、瓷等等。这一技艺的特殊之处在于,可分为水做和干做两个部分。笔头的制作工艺,多在水中进行,水做传统的制作工序有72道,主要有选毛料、叠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绒毛、齐毛锋、配毛料、梳整毛片、卷制笔柱、披笔被毛、扎笔根等。干做,则是指笔头之外的制作工序,主要有选笔杆、安装笔头、黏合笔头、杆、修笔头、定笔型、刻字等。
徽笔制作技艺始创于北宋年间。据《新安志》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四宝俱产,尤以毛笔著称于世。至南宋理宗时,谢暨知徽州,又曾以汪伯立笔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和婺源枣心砚一同入贡。从此,徽笔多为贡品,历代产量极少,多深藏于宫廷内府,流传至今的实物甚少。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创办了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拥有制笔、研究人员几十人,年产各式徽笔数万支,依靠师徒和行业传承该遗产项目。
徽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良,外观优美,艺术性极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新安画派的形成功不可没。徽笔制作工艺传承千年,影响广泛,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书画文化的历史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884 |
姓名 杨文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00 |
项目名称 毛笔制作技艺(徽笔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