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项目序号:1331
项目编号:Ⅷ-217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焦作市
保护单位:焦作市文化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瓷泥采用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源于唐、兴于宋,在河南省焦作市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市当阳峪窑群区域,故而得名。目前主要流布于焦作市修武县、山阳区及周边地区。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有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拉坯、编花、贴片、镶嵌等)、修胎、荫干、打磨、施釉、焙烧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其工艺复杂、要求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程中,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故成品率低,但这也正是其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的特征表现为胎变和窖变相结合,用多色瓷泥相间揉合而成,装饰内外通透,纹饰以羽毛、席编、菊花、自然纹等为代表。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自唐代起在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宋代达到顶峰,瓷窑达上千座,现今焦作市当阳峪古窑址留存的北宋崇宁四年的窑神碑《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记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明清时期,这一技艺传承逐渐隐匿民间。改革开放后,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又重新繁荣起来,如今焦作市从事绞胎瓷生产的规模企业有十余家,亦有许多不成规模的家庭作坊和零散的手工艺者,依靠行业和师徒方式传承至今。

当阳峪绞胎瓷是花纹表里如一的瓷器,被称为“瓷中君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和传承,丰富了我国陶瓷的种类和陶瓷发展史。该遗产项目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893
姓名
柴战柱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217
项目名称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