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50 |
项目编号:Ⅷ-23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
保护单位:吐鲁番市高昌区文化馆 |
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井开凿技艺是新疆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开凿技艺主要流布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尤以吐鲁番市具代表性,主要流布于亚尔乡、葡萄乡等广大农村地区。
坎儿井一般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人们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坎儿井开凿需要3到5人,施工时3人一组(内井底挖掘暗渠1至3人,井口提土1人,井外倒土1人,赶牛1人)。其中,竖井是长方形的,主要是穿凿、修理暗渠时掏挖人员的上下通道,又有出土、通风、采光等作用,还依靠它来确定暗渠的坡度和方向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暗渠是在地下开凿数公里到二三十公里的渠道。它的作用是蓄聚和往地面输送地下水;明渠与一般渠道基本相同,横断面多为梯形,坡度小,流速慢。输水廊道与明渠相接处称“龙口”,龙口以下接明渠;涝坝(蓄水池)位于明渠的末端,引出的水,先储存在涝坝中,经过晾晒后,再灌溉农田。其技艺特征在于,流水不易污染,水温稳定,适合人畜饮用;施工工艺环保,对地表的破坏少,造成水土流失也少,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坎儿井开凿技艺历史悠久。先民们在千百年的清淤挖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坎儿井的泉流选择、形制结构、挖掘方法以及挖掘工具选择等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法。一直以来,这一技艺以师徒方式传承。
坎儿井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此技艺开垦了很多荒地,形成了绿洲,同时对局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坎儿井开凿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