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77 |
项目编号:Ⅰ-16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 |
保护单位: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是发源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南雄市、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部分地区,在海外也有流传。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主要讲述了南宋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陆续有186个姓氏先后130多次从珠玑巷出发,南迁珠江三角洲,开拓岭南传承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传说包括三大类。一是公元1131年,因天灾地动,贡生罗贵领衔珠玑巷33姓97户1000多人乘槎南迁,历经连州荔枝山逃难、南海破排等九死一生,最后到达江门莨底为代表的珠三角拓殖,融入岭海,成为中国第一侨乡的传说。二是公元1271—1273年,胡妃因得罪奸相贾似道,逃出皇宫嫁与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朝廷欲血洗珠玑巷,珠玑巷人大举南迁珠江三角洲的传说。三是元兵攻陷南雄后,南迁珠玑巷的中原民众再次南迁,开枝散叶五大洲、四大洋的传说。
唐朝开元四年,梅关古道开通后,南雄便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沟通的便捷通道,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联系中华母体和岭南地区的文化脐带。明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吾广故家望族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霍韫诸望族,俱发源于此。”近人中山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列出“由保昌县(即南雄)沙水珠玑巷南迁广州诸县的氏族167个”。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来自历代从中原迁往珠玑巷之后再迁往珠三角及海外的7000多万珠玑巷后裔,经口耳相传,深深扎根于民间,有些还被记录到族谱中。后人据此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深受民众喜爱。相关传说有稳定的传承群体,传承接续稳定,年龄结构涵盖各年龄层。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记录了中原移民南迁和珠三角开发的历史,对研究两宋文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等农业耕作方式和相关生活习俗有重要参考价值。传说歌颂了珠玑巷人攻坚克难、包容创新的拓荒精神,凝聚了海内外珠玑后裔的力量,促进了文化认同,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