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79 |
项目编号:Ⅰ-16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青海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 |
保护单位:久治县文化馆 |
年保玉则传说,是以历史上生活在青海果洛地区的三大部族(简称“三果洛”)的产生、发展历史为题材的系列传说,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果洛及相邻的四川省阿坝、甘肃省甘南和青海省玉树、海南、黄南等藏族居住地。年保玉则(又名“年保页什则”),又称“果洛山”,藏语意为“圣洁的松耳石峰”,位于久治县内,属巴颜喀拉山东南段的一座著名山峰,主峰海拔5369米,离久治县智青松多镇40公里,相传是三果洛的发祥地。
年宝玉则传说与三果洛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在整个安多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相传很早以前,来自康巴地区的一位年轻勇敢、武艺超群的藏族猎人定居在俄姆措湖区。有一天,他从黑雕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年宝玉则山神的独生儿子,并应邀射死了强占神山的恶魔黑牦牛。年宝玉则山神为了报答猎人,将小女儿嫁给了他,生下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玛本3个儿子,个个勤劳朴实,勇敢聪明。3个儿子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三果洛部族。年宝玉则传说将年宝玉则山峰神化为山神,并作为三果洛的祖先神和部落的保护神。每逢年节,当地群众都会前往祭拜。年宝玉则神话传说在故事主题和内容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口头传说、藏戏表演、民间说唱、文字记录(《果洛族谱》)等,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体现不同特色。
该传说世代相传,传说内容遍及果洛州全境及其周边藏族居住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有6代,目前有70多位民间艺人传唱该传说,在果洛州表演《年宝玉则》传说的藏戏团有2个,演员100余人,果洛及周边地区的受众达3万余人。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游客逐年增多,该传说随之流传至各地。
年宝玉则传说演绎着果洛藏族部落的源起和发展历史,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谨,艺术手法鲜明,在传承流布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风格的叙事学结构,为研究神话学、民间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它表现了抑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对果洛藏族社会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