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82 |
项目编号:Ⅰ-16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
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民众集体创作的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知识的民间歌谣的总称。该项目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等11个乡镇及周边的宜州、柳城等仫佬族聚居区。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仫佬族最大的聚居区,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宜人的气候和青山秀水赋予仫佬族丰富的生活情趣,岁时节令和文娱游艺民俗为古歌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仫佬族古歌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明清时期已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歌手、人人会唱歌。直至今天,在赶场、走坡、婚姻、节庆和劳动之余,仫佬族人都要唱歌、对歌。仫佬族古歌以朴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想象、大胆的比喻著称,形式多样,约有44种歌名90种句式。以四句体为主,每句字数灵活,以双句押脚韵为主。仫佬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根据内容、民间歌手习惯,可将其分为古条歌、随口答、口风歌。古条歌多为历史人物、英雄故事或民间传说,代表作有《今古对唱》《唱罗城》《伏羲兄妹》《八寨赵金龙》《水淹天门》等。随口答没有固定歌词,属即兴创作,包含走坡情歌、礼俗歌等。口风歌为即兴赛歌,最能展示和体现歌手才能。仫佬族几乎人人爱唱歌。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歌手约有2000余人,其中有名的歌手57人,获得歌王称号的19人。他们在劳动、节庆、走亲访友等场合唱歌,在坡场(仫佬族青年男女赶坡集会、交友的场合)、歌坛上比试歌才,在实践中通过口传心授及手抄歌本的方式,将古歌世代传承至今。
仫佬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古歌是仫佬族人学习知识、传承生产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今古对唱》是仫佬族现存最完整的长篇历史叙事歌谣,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辛亥革命的漫长历史;《立罗城》《传家训》等是仫佬族历史、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四句歌)》《薛仁贵征东》等大量汉族题材的叙事歌谣,则见证了仫佬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历史。
仫佬族古歌积淀着仫佬族民众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实践与生命体验,反映了崇德尚智的民族性格与质朴的自然审美观念,是仫佬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如今, 仫佬族古歌已经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广泛宣传推广,日益突显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