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85 |
项目编号:Ⅱ-171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 |
保护单位: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虽然没有民族文字,却有悠久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学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敖其、同江街津口、八岔及饶河四排赫哲族居住地。千百年来,赫哲人用嫁令阔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光明幸福的祈望。
嫁令阔多以固定曲调和即兴填词演唱为主,以口弦琴、舞蹈助兴为辅。歌唱爱情、向往光明美好、触景生情是其重要的主题和形式。它的歌词大多采用夸张、比喻、联想等艺术手法;曲调优美、明亮、抒情,旋律流畅、平稳、柔和,曲式结构简单、易于传唱,多用一乐段,也有两个相对的乐段,乐曲由五声音阶组成,节拍多为2/4、3/4、4/4拍,也有混合拍子和自由拍子。
赫哲族民间音乐起源和发展同宗教、生产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赫哲人信奉“萨满”,以捕鱼狩猎为生,他们的音乐语言及音乐中的乐汇都来源于此。据《金史·乐上》记载,赫哲族民间音乐在金代就已初步形成,明清时期逐步成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赫哲族音乐的题材和内容较为丰富,形式多样,有歌有舞,有说有唱。也就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赫哲族民间音乐记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嫁令阔传承人梯队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共同学习传承的良好局面。保护单位还通过组建民间嫁令阔演出队、走进课堂等方式,不断推进该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赫哲族嫁令阔是研究赫哲族渔猎文化、生活状况、文化流传及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文学艺术民族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其进一步保护、挖掘、剖析,对研究民族历史发展有重要价值,对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特性、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