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95 |
项目编号:Ⅱ-181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 |
保护单位:两当县文化馆 |
两当号子是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全境及周边市县。两当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为两当号子的产生与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当号子以“湖广广”腔演唱,极具特色,根据演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类型。“花号子”分布在云屏镇、广金工作站、站儿巷镇、泰山乡这些深山密林区。这个地域内人人善歌,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哼小调、喝号子。“花号子”调式为五音。除使用一些虚词之外,从头至尾没有一个词,完全依靠歌唱者用自己的声音完成固定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行腔高亢激昂,气势强大,极具穿透力。曲调主要有羽、徵、商3种。“万年花”祝愿美好生活像花开万年,长盛不衰;“长路吟”却表达着离开家乡踏上漫漫长路的惆怅无奈和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鸡公号子”则是一鸡破晓,百鸡合鸣,召集男人们清晨出猎。“排号子”在两当和邻近市县都有分布,演唱形式和唱词不同,曲调基本相同。“排号子”多为劳动号子或山歌套号子,有唱词,在结构上讲究对仗,演唱表情欢快,唱词诙谐幽默,多为表达生活情感或统一节奏,使人们忘记疲劳,提高生产效率。如“打锣鼓草”,节奏鲜明,唱词通俗,演唱时由一到两名歌手身背锣鼓,在地边边敲边唱,其他人则排成队列,统一步调锄草。
两当号子是“棚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当县棚民大部分为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的溃军、战争中幸存的孤儿寡母和灾民。据凤县、徽县县志记载,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先后有数十万将士隐遁到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大山中,因祖籍多系两湖两广、云南、四川等省,被清政府称为“川楚棚民”,当地居民则称之为“湖广广”。两当号子中的“排号子”就是棚民家乡文化和陇南文化融合的产物;“花号子”则是棚民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两当号子一般靠师徒传承。唱号子称“喝”,教号子称“丢”,学号子称“捡”。在农闲或节日,老歌手丢,青年人捡,口授心传,什么时候学会了就算捡到了。目前,两当有清晰历史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4代。
两当号子承载着棚民的历史记忆,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是了解棚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填补了文献空白。它歌声悠远,未经雕琢,极具穿透力,不用一词即可表达各种情感和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流布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见证,对于增强域内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