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96 |
项目编号:Ⅱ-18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吉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 |
保护单位:梅河口市文化馆 |
海龙鼓吹乐是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东丰县、柳河县,以梅河口市的山城镇、中和镇、红梅镇、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曙光镇、黑山头镇、进化镇最具代表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海龙鼓吹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地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闯关东”移民潮,关内一些鼓吹乐艺人途经辽宁来到山城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在不断融合东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细腻的海龙鼓吹乐,融吹奏、打击乐伴奏、咔戏、杂耍及魔术为一体,极具表演性。海龙鼓吹乐以各类唢呐为主奏乐器,配有管子、口笛、笙以及板胡等弦乐器和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演奏时少可五六人,多可十几人。按演奏方式分为“坐乐”和“行乐”。吹奏曲目来源广泛,有宋元时期的大曲、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俗曲、东北地区的秧歌调、京剧评剧过场音乐和常用戏曲曲牌、民歌、小调等,也可使用流行音乐的音调旋律。咔戏是用唢呐、牛角、口笛等乐器模仿人声对话和歌唱的表演形式,适用于喜庆的场合。特技表演则包含用口鼻同时吹奏多只唢呐的“葫芦大开花”“唢呐顶碟”“腾云驾雾”等。海龙鼓吹乐吸纳了满族以及东北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尤其吸纳了一些东北二人转伴奏的曲调,表演时可即兴加花儿、减字,调式灵活多变。加花儿可使曲调变得更加华丽、流畅;减字则可删减过多的装饰音符,加速把音律推向高潮。
鼓吹乐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便生动描绘了鼓吹乐演奏的情景。唐朝的陵墓壁画上也有鼓吹乐演奏的场面。到清朝中叶,鼓吹乐已经接近今天的东北鼓吹乐的型制,民间鼓吹乐蓬勃发展。随着“闯关东”大潮,从关内涌入的移民将鲁西南鼓吹技艺带到东北,并逐渐与东北地方鼓吹乐技艺融合,海龙鼓吹乐逐渐成型并不断发展。该项目主要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成为梅河口、东丰、柳河一带红白事和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龙鼓吹曲牌中含有大量民间传统曲牌,有些曲调承载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具有一定的音乐史学价值。海龙鼓吹乐的表演风格多样,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感染力,留存、演奏的传统经典曲牌《梅花调》《二龙对摆》等不断被演绎,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Ⅱ-182 |
项目名称 鼓吹乐(武家鼓吹乐棚)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