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壮族天琴艺术
项目序号:1400
项目编号:Ⅱ-186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保护单位:崇左市群众艺术馆

壮族天琴艺术亦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结合的传统歌舞音乐表现形式,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流域,与越南接壤,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43%。

壮族天琴艺术渊源久远,壮族先民创造出天琴,用琴声沟通天地,用歌声表达情感,经过世代传承发展,逐渐在民间信仰仪式乐舞的基础上演化为歌舞音乐艺术。天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用葫芦做琴筒,桃木做琴杆琴轴,上二根或三根弦。坐式弹唱是天琴艺术的基本形态,在婚礼、满月、祝寿、节庆等场合表演。届时,弹唱者两腿盘坐在席子上,右脚拇指系着一串铃铛,弹唱时抖动铃铛击节配音。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弹唱或多人弹唱。表演者自称“天琴师”,表演空间为家里堂屋、侬峒节的圩场等。弹唱的内容由天琴师根据仪式性质和主家情况随机编唱,如祝寿唱“祝寿歌”,满月唱“满月歌”,进门唱“开门曲”,内容丰富而又生动,具有典型的壮族民间口头文学特征。天琴艺术中的舞蹈被称为“跳天”,一般在春节、侬峒节表演。当天琴师唱到《欢乐曲》时,助手跳起《摆扇舞》,众人纷纷参与进来,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天琴艺术将歌、舞、乐结合,以弹、拨、轮、扫,打音、双音、滑音演奏技法和铜铃的摇、抖节奏烘托歌唱,形成歌唱、乐奏的多声部音乐形式,传统曲调有《开门曲》《开路曲》《逗天》《解闷曲》《放雁》《跑马曲》《欢乐曲》等。

天琴艺术既有仪式的规范严谨,又有群众参与的生动活泼,具有非常独特的壮族歌舞音乐特征,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群体传承。近年来,天琴艺术逐渐走上舞台,成为壮族表演艺术的有效传播形式。每年与越南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演出,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天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鲜明的民族歌舞音乐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民族口头文学特征,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