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01 |
项目编号:Ⅱ-18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 |
保护单位:镇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阿数瑟起源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葫芦笙打歌,后来加入了竹笛、小三弦等乐器,形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音乐艺术。因尾曲中大多有“阿数瑟呢瞧着”等句,当地人称这种音乐形式为“阿数瑟”。该项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永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凤庆县、云县,为彝族、汉族、傈僳族、德昂族、傣族、佤族所共享。
阿数瑟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葫芦笙打歌,表演时,由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演奏者边奏边舞,其余人跟随其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弦调,是阿数瑟打歌中的核心部分。以三弦的定弦区分,共有硬调、软调、三合弦3种。领唱加结尾的合唱是阿数瑟的固定演唱形式,简称“一领众合”,唱词生动朴实、诙谐幽默。男女歌手问答式即兴演唱(当地俗称“作对子”)是阿数瑟的精髓所在,最能体现艺人的聪明才智。阿数瑟硬调及作对子中有一种特殊的多声音乐现象,音响奇特、古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虽然旋律不同或调式各异,实则声部之间为基础曲调原形与变奏或派生的关系,艺人可根据内容表现需要结合不同乐器性能特点,对旋律进行巧妙地加花变奏,把旋律线条和调式风格装饰得丰富多彩。阿数瑟舞蹈动律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烙印和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舞蹈动作具有仿生性。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至两汉时期,葫芦笙就已在云南流传。唐宋文献中已有葫芦笙打歌的记载,有时称为“踏歌”,民间从舞蹈角度称之为“跳笙”。明清以来,受汉文化浸润,加入了竹笛、小三弦等乐器。千百年来,阿数瑟主要以拜师学艺、群体传承为主。目前,镇康县共成立了98支阿数瑟民间打歌队,通过婚庆打歌和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传承人队伍,推进项目保护工作。
阿数瑟是当地民间口传文学和音乐舞蹈艺术的瑰宝,传统深厚、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教育性,是多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集体活动,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罗文军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 Ⅱ-187 |
项目名称 阿数瑟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