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05 |
项目编号:Ⅲ-13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山西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
保护单位:翼城县人民文化馆 |
浑身板是一种汉族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并逐渐流布到山西中北部、陕西省其他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一带。在山西翼城,浑身板主要流传于城南的南梁镇郭家坡村一带和城北的王庄乡部分村庄。
浑身板又叫“花板子”,由表演者手持3片系在一起的檀板,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而得名。檀板长45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3片串连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夹有小铜钱,末端系有彩带。翼城浑身板的表演分踩街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表演动作主要是右手持板击打手、肩、膝、大腿、脚背、脚心等,同时配以“踏脚”“跳转”“收腿”“弹腿”“端腿”“射燕”“弓箭步”等一系列舞姿。翼城浑身板的表演人数不定,击板者多是戏曲武生打扮,上下通身黑,头戴黑色英雄帽。其他伴奏者一般头戴礼帽,身穿蓝长大褂。翼城浑身板的表演按固定鼓、板曲谱和固定动作组合,发展到今天,形成两种代表性的表演类型。一种是以王虎村为代表,表演在不停地左右跳转中进行,动作主要特点是“转”,以2/4节拍同3/4节拍轮流交叉进行;另一种以郭家坡村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不转”,表演时面向一个方向,击板节奏和伴奏节奏都是2/4拍。
明代人姚旅在《露书》中记载,山西南部有手持檀板,边拍边舞“如飞花着身”的“花板舞”,可见浑身板在明代就已流传。据民间老艺人回忆,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浑身板多见于庙会、祭祀、赛社等活动,如翼城的翔山滦池庙会、辛安的担子山庙会、符册村的接神赛社等。现在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中表演。翼城浑身板主要靠家族传承,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教育传承方式逐渐推广,青少年成为传承传播的重要力量。目前,该项目存续状况不容乐观,传承活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量加强保护。
翼城浑身板表达了历代劳动者祈求美好未来的良好愿望,是当地唐尧文化和晋文化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融音乐、舞蹈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且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对繁荣当地文化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