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07 |
项目编号:Ⅲ-13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
保护单位:福清市立达孔学会 |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48人或36人,四佾16人或32人,二佾4人或16人。另有两名引队的“栉生”。佾生手持的舞器称为“翟籥”。福清佾舞有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每个献礼有32个动作,举手投足以圆弧为动线基准,象征鼓励学子处事圆融、立志高远;其左右对称的方阵队形,象征为人中正平和、胸襟广阔。表演时诗、礼、乐同时并起,三献礼咏唱三章四言八句歌词,配合96个仪姿,以臻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礼乐精神。
佾舞与福清的渊源最早可上溯至北宋刘诜。北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大晟乐府典乐师福清人刘诜奉旨主持编撰《大晟乐章》(含佾舞程式),奠定了后世礼乐制度的典范,被载入《宋史》,沿传至今。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记载,福清佾舞传承久远:“自前明肄于太常,颁行天下,至国朝复察废坠,审音律,招来乐舞,先期演习”。自1893年以来,福清佾舞见诸史籍的传承脉络清晰,并在闽台两地的当代实践中得以存续,历经8代。
目前,福清市除了在每年元宵节期间集中开展佾舞等礼仪性活动外,还将相关知识和技艺融入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体系,通过对佾舞舞谱、动作、口诀及配乐的记录建档和对代表性传承人示范教学的数字化采集,形成了系统的传习教案,确保了代际传承。与此同时,还通过闽台民间交往和中外佾舞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播。
佾舞承载着礼乐制度、儒学思想、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成就,折射着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李宗霖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135 |
项目名称 佾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