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11 |
项目编号:Ⅲ-139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
壮族打扁担,壮语为“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壮族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为其核心传承地区。
壮族打扁担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代道光年间《白山司志》均有相关记载。壮族打扁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都安县的壮族男女老少,就会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打扁担舞。舞蹈动作质朴,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套式,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动作,舞者多为双数。表演时,舞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旁,用扁担击打地面、木凳的面及侧边或用扁担互击,按规定节奏舞蹈,配以竹筒、皮鼓、锣、小镲组合的打击乐伴奏,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气氛热烈。扁担的击打技巧主要体现在手腕上,两腕必须保持灵活柔韧和张弛有度,击打动作才能做到轻松自如而富有弹性。打扁担舞蹈动作表现了耪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纺纱织布等壮族人民的劳作过程,充分表达了他们喜庆丰收的愉悦心情。
壮族打扁担舞源于农作劳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广西红水河流域两岸的壮族村寨群众,是该遗产的主要传承人,他们在劳动之余和节庆活动中,通过家庭、师徒和群体传承方式,确保该项目世代相传。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保护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在全县组建打扁担队伍,开展项目进校园和相关宣传展示活动,加大保护传承力度,获得较好成效。
壮族打扁担是生活在山区的壮族民众对生产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概括与总结,是壮族历史文化和自然观、生命观等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消除人际隔阂、促进文化认同的价值,对满足壮族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