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12 |
项目编号:Ⅲ-14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贵州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保护单位: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黔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居住区,以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为核心区,辐射至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等地的苗寨。这里环境优美,山高坡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古瓢舞文化。
古瓢舞的主要道具古瓢琴是用泡桐木制作的,以牛筋为弦,用马尾或棕丝做弓。它有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苗语8个音调相吻合的音。能听懂当地苗语的人,听古瓢琴声就能准确地分辨出舞曲要表达的内容。苗族古瓢舞古朴而单纯,韵味绵长,与芦笙舞的明快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它的舞蹈形式为男拉“格哈”在前领舞,众女随后,排成一排,按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蹈动作为手摆于腹部,作上下摆动,循环往复。舞步多为四步,也有三步、五步、七步。三步舞是三步一转、直步前行、后退并左右换步,四步舞节奏是四步一转顿足变化等等,均已形成程式。苗族古瓢舞分为祭祀和娱乐两类。祭祀舞气氛庄重肃穆,舞者多为中老年男女,有《邀约》《赞美》《劳动》《送别》等曲目。娱乐舞曲多为情歌调,有《一起来跳舞》《游方趁年轻》等上百首。跳古瓢舞必须着“百鸟衣”。“百鸟衣”服饰是以鸟为图案的蚕丝织品,是当地苗族最华贵的祭祀服。
据当地《苗族古歌》记载,苗族古瓢舞源于纪念洪水滔天之后幸存的再造人类的“葫芦兄妹”。苗族古歌唱道,“白枫香树的枝丫伸满天,有两枝拖下来,一枝变成了芦笙,一枝变成了瓢琴”,说明古瓢琴与芦笙同样悠久。古瓢舞粘连着一系列苗族特有文化现象,即枫香树—蝴蝶妈妈—洪水滔天—葫芦兄妹再造人类。古瓢舞曲目中很大部分反映苗族的渔猎活动。这一传统舞蹈主要以群体传承方式在当地苗寨世代相传。目前,在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丹寨、雷山、榕江三县共有20余支传承队伍。
苗族古瓢舞是当地苗族男女青年社交恋爱的重要媒介,许多青年人就是通过古瓢舞缔结百年之好。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时代的祭祀性舞蹈,包含了远古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人类渔猎时代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艺术和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石光荣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苗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140 |
项目名称 苗族古瓢舞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