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傣族白象、马鹿舞
项目序号:1413
项目编号:Ⅲ-14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云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
保护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广泛流传于云南省西南部傣族居住区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勐永镇、孟定镇和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公信乡、景信乡的70余个傣族村寨中。

傣族白象、马鹿舞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已有记载。该舞蹈带有傣族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痕,之后的发展又与佛教流传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用该舞蹈来表达内心的尊重礼赞和虔诚恭敬,表达祝福吉祥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象,傣语称“奘芬”;马鹿,傣语称“岗”。白象、马鹿舞傣语统称为“嘎朵”,是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的传统道具舞。在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重要节庆活动时,傣族人民都要跳白象、马鹿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每只白象或马鹿均由两人合作表演。白象舞的基本动作有原地踏步、前进或后退踏步、踏步转圈、左右踏步等;马鹿舞基本步伐为勾踢步、点步、踮步、蹲跳步,也有“敬佛”“挑头跳”“打滚”“前滚翻”“拱土”“咬花衔物”等技巧动作。该舞蹈以象脚鼓、铓、镲为伴奏乐器,既可以是舞者以鼓语为指令进行表演,也可以是鼓手依靠观察舞者的舞蹈变化而进行演奏,需要舞者之间、舞者和乐者之间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磨合,才能达到深度默契,从而完成一场精彩的表演。傣族白象、马鹿舞的道具白象、马鹿,用竹木扎制骨架,上糊手工构皮纸或用彩布缝制外壳,并以彩丝绒线、圆珠亮片、花纹剪纸等装饰点缀,适当加以彩绘,其眼、鼻、嘴、牙、尾等,可随意摆动,制作精巧,形象逼真。

该舞蹈是傣族民间古老而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传承至今,并不局限于佛事礼仪活动,还在民俗节日节庆活动中进行展演,与傣族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充满生活气息和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数百年来,一直深受傣族人民喜爱。长久以来,傣族白象、马鹿舞一直是以拜师学艺、群体传承等方式在民间自发传习,这种感性传承因艺人经历、造诣、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使白象、马鹿舞表演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个人风格。

傣族白象、马鹿舞积淀了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体现了傣族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凝聚着质朴的地域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赛丙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傣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141
项目名称
傣族白象、马鹿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