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23 |
项目编号:Ⅳ-169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
保护单位: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剧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汤邓、下坞、汤涧、大达、箐干坪、三七、丹嘎、上甸尾一带。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西南地区著名的井盐产地,多条盐马古道分别从不同方向与著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相连相接。
白族崇拜本主神,并将四季风调雨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等愿望寄托于神灵,有“三斋不抵一曲,一戏免三斋”之说,体现了娱人娱神的民俗文化。白族吹吹腔按艺术形态分为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行当有生、旦、净、丑,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和固定的舞台陈设。步法与唢呐旋律相适应,步法的舞蹈性浓厚,举手投足总是顺手顺脚。白族吹吹腔以唱、吹为主,唢呐为剧种特色乐器。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唱词为白族特有的“山花体”“三七一五”句式,唱词和对白兼用白族母语和汉语。以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为基础,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演唱方式为“干唱”(即徒唱),一人唱众人和,并由唢呐锣鼓吹奏过门加以联结。有“唱时不吹,吹时不唱,唱时不舞”的特点。演员自画、互画脸谱,颜料为就地取材。
吹吹腔剧种形成于明清时期,现存修建最早的三七吹吹腔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距今有近四百年历史。目前,云龙县现存300多个剧目,11座古戏台,8个农村业余吹吹腔剧团,1个专业的吹吹腔艺术团。其中,云龙县汤邓吹吹腔戏班,于清光绪初年由艺人李生香开始组织。白族吹吹腔以家族传承为主,兼以师徒传承,传承谱系清晰。
白族吹吹腔是中国西南地区较为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剧种之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白族的戏曲音乐舞蹈文化、绘画艺术和雕刻技艺,也是多民族文化在边疆地区融合发展的生动见证,为研究民族戏曲发展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张杰兴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白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169 |
项目名称 白族吹吹腔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