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竹板歌
项目序号:1436
项目编号:Ⅴ-138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广东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保护单位:兴宁市文化馆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且在直叙之外擅长起兴、比喻、双关、歇后、叠字等修辞手法。唱词中常加入道白、独白、对白或夹白等,以增加情趣。唱腔为板腔体,常用的有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和吊腔等。用于伴奏的竹板为四块特制的竹板,其中一块边缘呈锯齿状,其打法有单板、碎板、单七星板及双摇板等多种“板花”。除用于伴奏外,竹板还可用作表演道具,代指故事中人物所用的扇子、镜子、刀、枪和笔等,以丰富舞台表演。其内容早期为乞食歌,后也用于卖药、劝世之用,随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有与时俱进的特点。20世纪20-40年代,竹板歌发展为兴宁人民宣传革命、鼓舞斗志的重要形式。现存红色革命竹板歌曲本有500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县创作了《江姐》《抗日歌谣》《革命歌谣》等40多部中、短篇曲本。其中,《春催杜鹃》《军长买鸡》等参加全国调演。节目以叙事见长,多用来表现情节曲折的长篇故事或中短篇折子节目,有传本(历史故亊)、劝世文、过街遛(乞食歌)、吵骂措、风流散谈和趣味歌等。

竹板歌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师徒传承,有史料可考的传承谱系至今已延续十五代。竹板歌历史悠久,记录了客家人200多年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参与革命建设的重要史实,对研究客家人文历史、革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它多用客家俚语,对客家方言文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唱腔丰富,曲调多变,技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娱乐审美价值。它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联系海内外客家人的重要纽带,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