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赤水独竹漂
项目序号:1462
项目编号:Ⅵ-10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贵州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保护单位:赤水市文化馆

赤水独竹漂是贵州省赤水市独有的民间体育项目,又被称为“划竹竿”或“划楠竹”,主要分布于赤水河两岸的大同镇、复兴镇、葫市镇、元厚镇等地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赤水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是贵州最大的通江口岸,自古盛产竹子。独竹漂最早源于明朝年间赤水河流域的放竹排劳作,后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历史上,独竹漂是放排工一项必备的劳动技能,即放排工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约14至16厘米、长约8米的楠竹上,手持一根直径约4厘米、长约5米的小竹竿做划浆,左右交替在水面上划行,将被河水冲散于两岸的竹子收拢回来,重新捆扎成竹排。当时,独竹漂主要以速度和稳定为主要衡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便利的水陆运输取代了竹排,独竹漂开始由劳动技能向体育娱乐活动转变。1999年,划竹竿改称“独竹漂”,首次在北京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2011年,独竹漂正式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如单人、双人表演注重个人技巧,先后开发出正划、倒划、转身、跳竿等高难度技巧;而团队表演则看重队形、队列是否整齐和变换是否有规律,动作是否具备连贯性和一致性;竞速赛则主要比速度和耐力,有短距离的横渡赛和长距离的顺流漂。

独竹漂的核心要素是“独”和“漂”,仅依靠一根楠竹产生的浮力在水面上进行表演和竞技,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较强的娱乐性和突出的观赏性是其主要特征。它一直作为劳动技能在竹农群体内部自然传承,随着放竹排的消失,现主要通过培训方式传承。自民国初年至今,脉络清晰可考的传承谱系有四代,这些传承人在表演技巧、人员培训及实践传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赤水市有专业独竹漂表演队2支,一级教练4名、二级教练2名、从业人员42人,除满足本市各旅游景区定期表演的需求外,还经常受邀至四川、广西、湖南等地开展比赛、培训及表演。

独竹漂的产生和发展与赤水的航运和竹产业息息相关,对赤水河流域社会、经济、历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它是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思想的现实转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具备深刻的文化价值。它是一项易于推广、安全性较高的体育运动,具有突出的健身价值。同时,其观赏性佳、技巧表现力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