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72 |
项目编号:Ⅶ-12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保护单位:阿拉善左旗文化馆 |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在当地已流传200余年。据传,1733年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头道湖修建昭化寺,当地牧民、僧人用马鬃绕线技艺制作了堆绣唐卡,用以供奉。自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阿拉善寺庙广为流传。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头道湖昭化寺、延福寺、承庆寺等都可以见到这种唐卡。
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图案线条分明,立体感强,堆砌层次分明,造形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结构合理,布局紧凑;人物小而生动,色彩配置讲究;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过去,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题材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阿拉善昭化寺、广宗寺悬挂的《五世达赖喇嘛和图鲁拜琥固始汗》《嘎盘》《加姆森》等均为代表性佳作。近年来作品题材更加丰富,出现了《梅兰竹菊》《草原美景》等作品。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工序复杂,包括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制作过程中主题的构图、形象、比例、颜色等都不能随意创造,必须熟记各种经典中的教义、仪轨、图像及度量,遵守图像与度量的规定去制作。制作时,以马脖或马尾上洗净的鬃毛为芯,用手指揉搓使之缠绕上各种颜色的丝线,拧成一股。然后将要制作的图案绘制在图纸上,将图案一个个剪下来,用对应颜色的棉布、绸、缎粘贴在剪下的图案上,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高温定型。将绕好彩线的马鬃仔细缝制在图案的边线,对人物的五官、毛发、服饰、配饰和图画边缘进行勾勒和装饰。再用丝线将每一块独立的图案紧密缝合,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堆贴图像轮廓时,一般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缝合后,再制作四周的附属部分。
历史上,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人多为当地牧民和僧人。因其制作工艺繁复,用途较为局限,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现代社会曾一度面临传承风险。经过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努力,该项目的传承人和实践者已有数百人。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技艺独特,工艺繁复,地方和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它在蒙古族古老的宗教艺术与藏族、汉族的佛教艺术相结合、相取舍、相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蒙古族美术工艺史上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格日勒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蒙古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124 |
项目名称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