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91 |
项目编号:Ⅷ-24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河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 |
保护单位:定州市文化馆 |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是主要流布于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及其周围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定州地势平坦,沙河、孟良河、唐河横贯全境,属于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植桑养蚕,养蚕缫丝的历史较为悠久,为缂丝织造技艺流传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缂丝织造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通过“通经断纬”的技法,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其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丝”。由于能自由变换色彩,缂丝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具有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特色。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在织机构造、经纬线及梭子工具使用方面谨遵古法,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传统工艺“以杂色丝缀于经纬之上”以及“雕镂之象”的特征,“勾”“盘”“戗”等技法有独特之处,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文化特征。其作品多以艺术欣赏为主,也有少量的实用品,图案主要为传统花鸟、建筑、风景等,也有宗教类题材。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是随着唐宋丝织业在定州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在北宋时达到鼎盛,出现了以丝织业为主的机坊、柜户,及雇佣工徒的机坊、染肆等。现在孟家庄还保存有当年绫绢互市的遗址。金元至明清时期,定州缂丝织造技艺不断发展。历史上,该技艺主要依靠家族和师徒传承,仅在孟家庄郭氏一家,已传承至9代。近年来,该技艺传承人积极拓宽传承渠道,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传承、公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培养后继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缂丝制品的数量和品质都有大的提升。
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定州缂丝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定州缂丝织造技艺是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精粹,承载着定州地域文化、北方丝织业文化以及汉民族与契丹、回鹘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中国与西域各国历史交流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