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97 |
项目编号:Ⅷ-251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湖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
保护单位: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 |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青铜器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流布区域为湖北省随州市。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因西周封国曾(随)国而得名,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已探明的金属矿产资源有20余种。据传,早在两三千年前,大冶铜绿山开采、冶炼的铜矿料运往西周镐京(今西安)、东周洛邑(今洛阳),就要经过古曾(随)国。这一重要的铜料运输通道,在文献中被称为“金道锡行”。随州由此成为当时铜料的中转地,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以铜、锡、铅等为材料,经过制模、制范、结壳、浇铸、修整、校音等数十道工序,制成两件以上铜钟的传统手工技艺,集工艺、礼制、音乐之大成,涉及材料学、冶金学、物理学、力学、声学等多学科。该技艺使用的有色金属原材料有红铜、锡、铅;模型材料有细黄泥、陶土、蜂蜡、石蜡、石膏粉和石英砂等;制作工具有雕刻刀具、脱蜡槽、打磨锉、焙烧炭炉、熔炼铜炉,以及现代测音设备等。基本工序包括制作“状如合瓦”的钟型,熔炼科学配比“合金原料”铜、锡、铅,采用精密“失蜡法”铸造,运用 “一钟双音”技艺校音等。制成的编钟造型精美、装饰精妙、音律精准。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商周之际,兴盛于春秋战国,延续到秦汉至宋元明清。据《随州志》记载:“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境内古城畈、柳林店的铸铜厂以土法铸造铜钟,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铜器作坊(铺)发展到12家,从业者76人,年生产编钟百余套。” 目前,在随州实践该技艺的主要有项、王、黄、周4个家族所创设的编钟制作企业。其中,项、王、周3个家族已传承5代,黄氏家族已传承4代,以企业群体传承和家族传承方式培养的青铜编钟制作技艺传承人400余名,年生产编钟艺术品3000套。产品销售以国内为主,也远销海外。随着青铜编钟在国内外多次参加展演活动,积极传播了中国礼乐文化。
青铜编钟为古乐器“八音”之首,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钢琴的出现要早二千多年,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入”的论断。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实现了金属造型艺术和音乐表现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古老青铜文明和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项绍清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51 |
项目名称 青铜器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