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03 |
项目编号:Ⅷ-25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湖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
保护单位:荆州市楚韵阁简牍艺术研发中心 |
楚简制作技艺是以竹、绳为原材料,通过制作毛坯、蒸煮晾干、文字书写、编联成册等工序制成竹简的传统工艺,流布区域主要为湖北省,荆州市是核心区,武汉市、荆门市为重点区。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从古至今都是江汉平原的经济文化重镇,地形以平原为主,多湖泊亦有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楠竹、莴竹、白竹的生长。适宜的气候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楚简制作技艺的产生与传承提供了良好条件。
楚简制作技艺是我国简牍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工艺流程如下:杀青,将圆竹用火烘烤,刮去焦面,避免日后被蟲蛀蚀;解片,把竹子截取成竹筒,剖为简条,去除竹节,两端修至平齐;蒸煮,把毛坯放在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食盐的容器中蒸煮,然后冲洗、晾干;简背划痕,在竹简背面刻画一道螺旋形线条;刻契口,根据竹简形制长短,刻出适量深度的三角形契口;书写,根据楚简原件字形,通读意临,对字形笔法特点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编联,根据契口深浅选择编绳的粗细,采用上下编绳,锁扣编法,一简一固定,要求松紧适度。制作工具主要有锯、斧和不同规格的刮刀、刻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还有大、中、小号青铜锛、青铜斧、青铜刻刀等。
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始于商周,盛于战国、秦汉,衰于魏晋。战国时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竹简实物。人们借助竹简记载文字,将文化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各流派的思想和文化流传至今。唐宋至明清时期,竹简制作技艺衍生出竹联、春联。时至今日,竹简制作技艺一直因民俗活动,如寺庙求签、简牍复制等需求得以传承。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市楚韵阁简牍艺术研发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是楚简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单位。近30多年来,传承单位运用这一技艺,为湖南、湖北、河南等多家文博单位复制楚简5万多枚,为北京世博园湖北园等仿制楚简作品,还通过设立传习基地、与高校合作、举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大力推进项目传承、传播工作。
楚简制作技艺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用于承载文字、传播文化的传统技艺,是我国传统工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艺,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