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04 |
项目编号:Ⅷ-25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 |
保护单位:西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主要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乡朱刘河村。该村世代相传的古法造纸技艺,延续着古代麻纸制作的完整工序。西和县位于西秦岭南部,山大沟深,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具有典型的陇南山地特征。当地盛产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的构树,是西和麻纸的主要原料。
西和麻纸以构树皮为原料,经过备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制浆、打捞、榨水、上墙、撕下扎捆、麻钱记数、刀切剪齐等72道工序精制而成。当地有“造纸72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谚语,与《天工开物》中的记载相吻合。制成的纸张呈褐色(有深褐、浅褐之分),因褐色在当地的方言中为麻色,故被称为“麻纸”;外地人因其产地称之为“西和麻纸”或“朱刘麻纸”;又因其适宜创作仿古书画,也称为“西和宣纸”。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使用的工具有石碓、穰刀、石槽、纸槽、竹帘、土墙、蒸构炉、铡刀与穰床、压榨机等。其制作工艺保留了古代皮纸制作原始、复杂、完整的传统工序,生产的麻纸纸色古朴,纹脉细腻;纸质柔韧,耐磨抗损;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宜书宜画,适用于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和各种纸扎工艺制作、产品包装等。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自西汉以来,以西汉水为纽带、以仇池山为中心、以古蜀道为依托,形成了以今西高山乡和纸坊镇为门户的麻纸生产区域。据当地造纸人历代传承的记忆,朱刘河村造纸历史不少于1000年。该村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制作麻纸,现有规模不一的麻纸作坊70余家,制作技艺主要以家传形式口传心授,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发展至6代。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已传承上千年,保存了中国造纸技艺和纸张形态的重要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国造纸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当地造纸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发展、交流、传播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