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09 |
项目编号:Ⅷ-26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 |
保护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昆明市官渡区。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云南盛产的红豆杉、清香木是制作棋盒的上等好木材,冷杉、铁杉可制作棋盘,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制作棋子,优质的原材料促成了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采用云南优质硼砂、石英砂、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等天然矿物原料,经古法窑烧并以独特的手工技艺滴制成型。主要工序包括原料精选、破碎研磨、称量配料、高温熔炼、手工滴制、退火冷却、亚光打磨、漂洗晾晒、品质分拣、包装成品等。该技艺以配料为核心机密,滴子成型为关键技术。制成的棋子质地润糯,异常坚硬,黑如墨,白如玉,冬暖夏凉,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
围棋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以云子、永子为典型代表的云南围棋子,最早记载于唐代傅梦求的《围棋赋》:“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围棋于汉代传入云南,唐代云南围棋子多用土陶烧结而成。宋元时期,在土陶中加了黑釉、白釉,烧结成陶瓷围棋子。明代正德年间,云南人李德章以玛瑙、紫英石等优质矿物为原料,采用特殊配方,高温熔炼,手工滴制围棋子。云南围棋子发展至明清最为鼎盛。该技艺历史上主要以师徒或家族方式传承。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是中国围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将不同矿物粉末科学配比,应用了宝石学、物理化学、冶金等方面的知识,在新材料领域有重大科学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李国伟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63 |
项目名称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