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28 |
项目编号:Ⅷ-28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辽宁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
保护单位: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
桓仁盘炕技艺是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火炕制作技艺。火炕是东北地区居民最重要的室内设施,在华北地区也很普及,其作用相当于南方民居的床,但又比床多了室内取暖的功能。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地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寒冷,全年霜冻期较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东北农村居民一年四季都离不了火炕,多在房屋兴建时便盘火炕,盘炕技艺和火炕文化应运而生。
桓仁火炕是用石板和黄泥砌筑的结构体,内设烧柴烟道,烧柴时烟气顺利排出而留下烟火余热。因此,烟气是否顺畅、炕面散热是否均匀充分,是衡量盘炕师傅技艺水平的重要标准,锅灶、炕体和烟囱的构建也成为技艺的关键。锅灶有方灶、母子灶、兄弟灶,上安铁锅,下烧柴火。东北满族人的居室格局一般环室为炕,因此炕体贴墙而建,烟囱通过孔道与炕相连,沿墙壁延伸通到外面部分往往高出屋檐数尺。此外,为有助于火炕散热,黄泥的使用讲究粘度适合、抹刷平整,石块的排放讲究排烟顺畅,热度均匀,是盘炕技艺的另一关键。东北火炕有多种,有吊炕、平炕、地炕,圆炕、方炕、长炕,还有一面炕、对面炕、万字炕等,多样的火炕构成了东北独特的居住习俗。
沿江河山林而居的东北人从古至今有居炕之俗,盘炕技艺经世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桓仁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发现于北甸子乡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义沟,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大金国志》载东北民族“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直到现在,火炕依然是东北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炕技艺传承人以建造民居的瓦匠为主。目前,桓仁满族自治县是盘炕技艺群体传承的核心区域,全县30万人口中,掌握盘炕技艺的民间艺人有300多人,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有2支,分别有4代传承人。
在东北,火炕不仅是取暖休息的场所,吃饭、待客、游艺等多种活动也多在火炕上进行。火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对乡土的眷恋,是东北民众生活和情感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桓仁盘炕技艺展现了东北民众应对生存、就地取材并合理利用资源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