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30 |
项目编号:Ⅷ-28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四川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保护单位:美姑县文化馆 |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主要流布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普格县、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貌复杂多样,有中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干草原景观,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广,为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在四川省的凉山腹地,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彝族传统建筑被保留得较为完整。凉山彝族传统民居采用榫卯结构,屋顶为“人字形”,屋内使用穿枋斗拱,壁面为嵌式构造,上雕各种自然纹样,工序复杂,工艺水平高。营造过程中无施工图纸,不用钉子或粘合剂,全凭工匠心中既有的“图纸”和经验,使用传统工具进行建造。营造工序主要分为以下几步:一是选料,要选择符合规范的圆木、板材,作为穿枋、房柱、抬梁、斗拱、门、楣等材料。二是加工,利用斧、锯、刨、钻、凿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三是组装,将加工好的柱、板、斗拱、窗格、床、门等按照规则进行组装。按照传统做法,楼上穿枋,楼下以板或窗装饰。穿枋取三、五、七、九、十一层单数,楼下分主位、客位、活动区、杂物区。四是雕刻与彩绘,其部位多见于檐、楣、板壁、窗户和斗拱。彝族传统民居均挑出2米左右的屋檐,以斗拱为饰。斗拱多饰以水牛角形,上雕马牙纹,方架和窗格则多用红黄黑彩绘装饰,图案有日、月、星、花、鸟、草、虫、山、河等,也有波纹、回环纹等抽象符号。
早期的彝族民居为“井干式”壁体和“干栏式”构造相结合的形式。唐代以后中国木构建筑逐步走向成熟,全木榫卯结构逐步兴起。尤其是明清以后,土司制度在彝区的推行和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彝族传统的“井干式”结构住房逐步消失,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代表的榫卯结构石板房、木板房建筑开始流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房屋建造技艺也逐步转化为由具有建造技能的工匠群体师徒相授传承。目前,从事该技艺的家族有数十家,传承谱系最长的已经有15代。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复杂精湛,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是彝族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习俗信仰的复合体,凝聚了彝族民众的认知和情感,对于研究彝族建筑史、工艺史、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该技艺在促进文旅融合、增加群众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阿西拉批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彝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84 |
项目名称 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