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36 |
项目编号:Ⅹ-16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
保护单位:崇左市群众艺术馆 |
壮族侬峒节是壮族民众以“峒”为单位定期举行的,融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文体娱乐为一体的传统大型节庆活动。“侬峒”,在壮族中直译为“下峒”,“侬”意为“下、举办”,“峒”既指平地、平原这样的地形,也指聚落空间和农耕灌溉空间。峒还指代这个节本身,人们将参加侬峒节称为“出峒”。壮族侬峒节主要流传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大新、天等、江州四县(区)及云南富宁县等,尤以龙州、大新两县侬峒节最具代表性。
壮族侬峒节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以农历正月至四月最普遍,少量在秋季举办。正月是春耕的开始,举行的侬峒节称为“峒求务”,也叫“头峒”,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村庙等公共空间举行,由“布匠”“乜相”主持仪式,男女老少都参加;三四月是插秧时节,村落之间少男少女相互帮工、对歌,形成“峒娋瑁”,意为“少女少男峒节”,又称“尾峒”,参加者以年轻人为主,举办空间在坡地,目的在于对歌交友。历史上各自然村屯约定俗成有固定而又错落有致的、以保证大家都可以到各峒参加活动的节期。侬峒节以峒为单位聚众祭祀祈福、青年男女相会对歌传情、亲戚朋友聚会交流为核心内容,同时还举办商贸、舞龙舞狮、抢花炮、抛绣球、打陀螺等传统体育竞技和文艺表演娱乐活动,节庆内容丰富多彩。
壮族侬峒节历史悠久,流布面广,群体传承性强,持续时间长,承载着厚重的稻作文化。壮族侬峒节以集体性方式传承,参与人数众多、影响面广,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壮乡还开门迎客,周边瑶族、汉族民众等都乐于参加,体现开放包容性。传承中一些特殊群体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传统上的如布峒、都老等峒主,管板、郎板等头人;主持“求务”仪式的专家如布匠、布麽是男性仪式专家的壮称,属于文字类仪式专家,“乜相”是女性口承仪式专家,他们在仪式中以固定的“塘佛”(巫路)为程序,完成仪式;还有歌师和歌手群体,以祈丰为目的的“头峒”对歌具有非常强的知识性、程式性,需要歌师出歌词,少男少女对唱,为壮族口头文学的传唱、传承、传播提供了平台。
仪式专家、歌师歌手在侬峒节中传唱的大量仪式唱词、歌词,系统地反映了壮族社会生产生活面貌,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格律严谨,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演述过程讲究程序和礼制,是壮族民众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壮族社会以歌为礼的生动体现,有着较高的历史、文艺价值。节庆以峒为单位,又突破峒的限制,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和谐文化观念,对当今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