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52 |
项目编号:Ⅹ-17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
补粮,亦称“添粮”“培粮”“天粮”,补粮敬老习俗是壮族以大米为媒介举行的人生礼俗,其来源与壮族社会长期形成的敬老社会风尚有关,亦源于壮族“以粮养命”的观念。壮族信俗认为,人的灵魂依靠魂粮供养,以保证人的健康。到了49岁以后,供养人灵魂的粮食就少了,身体随着灵魂的减少而变弱,需要补粮以保健康长寿,从而形成补粮习俗。
壮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方式,补粮是代表性的稻作习俗,广泛流传于壮族社会,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的壮族、汉族、瑶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京族、水族均有流传。该习俗主要分布区域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壮族占总人口的68.2%。巴马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当地盛产的稻米、玉米、火麻,加上优质的水源,是巴马人长寿的重要因素。以补粮习俗为代表的敬老文化、长寿文化在巴马极为兴盛。
补粮通常分三种情况举行:一是49岁后每12年举行一次,外嫁女儿拿大米、钱前来恭贺。钱粮通过仪式专家用布搭造的“延寿桥”,“运米粮”入寿米缸(或魂米筐);二是61岁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外嫁女儿从夫家带大米为父母“寿米缸”添粮;三是在公共仪式中,为祭祀圈内的老人集体补粮,补粮仪式由道、麽、师、匠、禁、相、末等仪式专家主持,念诵《谢星盘粮》《奏斗粮星》等经本、唱《添粮歌》、跳《祝寿舞》为老人祈福延寿。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以尊老、敬老、孝老为核心内容,通过实践传递社会美德;强调人伦秩序,不同角色、身份在仪式中以不同的礼物馈赠方式起不同的作用,是壮族民间以俗为礼、以俗治世的体现;以大米为媒介,在“粮(大米)为命(魂)本”信俗观念的驱动下,由仪式专家主持,通过晚辈参与的“送糍粑”“运魂米”“喂米饭”“补寿米缸”等一系列和稻米及稻制品相关的仪式操演过程,彰显了壮族习俗的稻作文化特点。
补粮习俗至今在壮族社会盛行,人们把补粮作为子女向长辈尽孝的重要行为,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补粮是壮族稻作习俗的表征,是壮族社会崇老敬老社会准则的体现,对强化人伦秩序,和睦家族、邻里、乡里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