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55 |
项目编号:Ⅹ-181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青海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
保护单位:尖扎县文化馆 |
“达顿”是藏语,意为神箭之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达顿宴”是一项综合性地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全县农村历来有射箭和举办达顿宴的习俗,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
弓箭的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产。吐蕃时代,射箭是吐蕃男子必操之技艺,用牦牛角制作的小弓弹力极强。唐蕃边境,人民在等待赞普出征或撤退的命令中经常习武,造箭练箭,组织整体对抗比赛,具备显著军事特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留存了这些历史记忆。公元841年,吐蕃拉隆•贝吉多杰刺杀末代赞普朗达玛,随后逃至青海避难,将行刺所用弓箭藏供于黄河南岸尖扎县的洛多杰扎,并堆石建成“本康”,称为“藏弓殿”。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尖扎和周边化隆、卓仓地区逐渐盛行“达顿”活动。11世纪以来,相关地区结束了战乱纷争,明清时期便把对抗射箭演变为竞技娱乐民俗活动,此后进一步演变为一种综合性、群体性民间活动,传承至今。
达顿宴以射箭对抗和说唱对歌为载体,融射箭体育竞技、歌舞酒曲、宴席说唱艺术、民族服饰、美酒佳肴、民俗礼仪、传统仪式为一体。表现形式上包括村际对抗射箭、个人家庭宴请和集体盛宴三大环节,是一项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竞技赛事,也是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游艺娱乐性节庆民俗,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友谊的向往和追求。
该活动实行主客场轮流、多回合对抗、中箭高低计分的集体局胜制。前期举行“达则”射箭比赛,持续十几日乃至数十日;最后办达顿盛宴,一般持续四至五天。第一天各自准备,第二天甲村前往乙村,晚上住在乙村,设宴通宵,第三天上午在乙村射箭,第四天乙村回访甲村,下午射箭,晚上设宴歌舞,第五天上午继续在甲村射箭一回合后结束。
尖扎达顿宴特色鲜明。一是竞赛和娱乐相结合。以箭为媒、以箭会友,先举行村落对抗射箭,赛将应请比赛对手至家,以本土餐饮盛情款待,再到“嘛呢康”集体宴请,表达两村团结和谐。二是具有群众性。宴会隆重讲究,包括开启大门、入座问候、敬酒献歌、民歌对唱、赞辞演说、则柔表演、祈福吉祥、深夜“拉伊”欢歌等,多是全体村民参与。三是时间灵活,一般在冬闲时期举办,由两村协商确定。四是男女分工。主队女子以歌舞接待客队,摆宴、敬酒倒茶等由男子负责。
由于尖扎达顿宴具备较强的文化综合性,该民俗活动的不断举办有力促进了其中各类传统文化事项的实践与传承,涉及的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礼仪仪式、说唱和歌舞艺术、弓箭制作技艺等,均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得以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群体的团结和地区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