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57 |
项目编号:Ⅹ-18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 |
花腰傣服饰,是指生活于红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两县自称“傣雅”“傣洒”“傣卡”的傣族人群的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因傣雅妇女用五色彩带束腰,故称为“花腰傣”。她们的服饰与清康熙《新平县志卷之八·人种志·人种图》记载的“摆夷”服饰一致。
花腰傣妇女服饰皆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做原料,使用黑心树皮、板蓝根树皮、金凤叶等原料染色,外加银泡、绸缎、五彩丝线、织锦、刺绣等装饰,由头饰、斗笠、上衣、筒裙、花腰带、脚帕、银饰、秧箩等组成。制作服饰的工具主要有棉花分籽架、弹棉花机、抽线架、绕线架、纺车、织布机等。除了服饰的基本功能之外,花腰傣服饰也与傣族人民的人生礼俗相伴,渗透到祭衣树、选衣头、祭谷魂、成年礼、结婚比衣、节庆赛衣等民俗中,还形成了以赛衣比美、吃秧箩饭为主要内容的“赶花街”“纺线调”“织布调”“挑花调”等民歌,以及众多民间故事,进一步丰富了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内涵。
花腰傣服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鲜艳华丽的服饰配上造型独特的竹编斗笠和秧箩,是高山河谷地带傣族妇女特有的标识;以展示服饰美的“赶花街”民俗,是最有影响力和最具族群特征的节庆活动。花腰傣服饰用色大胆、色彩艳丽,色彩、形态、技艺协调搭配,表现出特有的民族审美理念。它造型多样、风格典雅、图案喻深、内涵丰富,集纺线、织布、染色、刺绣等多种手工工艺于一身,反映族群敬畏自然、感恩天地的自然生态观。它注重整体搭配,斗笠与秧箩、银链与银铃、刺绣与土布,既协调统一又活泼精巧,给人以绚丽庄重、条理性强的感受,完美呈现出妇女体态造型的优美。
该项目主要由妇女群体以家庭和师徒方式传承,现有70多个民间制作群体,传统的织、染、绣工艺仍在传承,社会参与性强,受众群体广泛,影响力大。傣族民俗传习馆还通过举办不定期培训班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促进花腰傣服饰的传承保护工作。
花腰傣服饰集多种手工工艺于一身,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是当地族群服饰文化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服饰相关的旅游产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研究傣族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包容性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