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湘剧(涟源湘剧)
项目序号:157
项目编号:Ⅳ-13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湖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
保护单位: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

涟源湘剧是湘剧的一个独立分支,成长于“南屏五岭之巨,北仗雪峰之险”的湘中古梅山地区,流布于今湖南省娄底、双峰、涟源、冷江、新化、新邵、安化、湘乡、宁乡等市县。涟源位于湖南中部,地处山峦绵亘、林木葱茏的雪峰山脉东南麓,五代时为“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地区。宋代章惇“开梅山”后,湖湘文化随同客家人进入梅山。

湘剧为多声腔剧种,拥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清代康熙初年,湘剧从长沙传播到涟源,受当地方言和梅山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声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激昂、故事情节激烈、演出场面火爆的特点。旧时,涟源湘剧班社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涟源湘剧更是名家辈出。涟源湘剧的演出剧目较为丰富,有《李三娘》《薛刚反唐》《热土忠魂》《烧车御史》等代表作品。它扎根在山川厚土,活跃在城镇乡村,贴近民众,老少咸宜,在湘中梅山一带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它的演出融合了梅山武术、冷江傩戏、湘中曲艺等艺术元素,表演风格粗犷。它的唱念采用方言俚语,水袖抓、抛、抖、转、挽,极尽变化。表演时注重手、眼、腿的表现,敢于突破程式,自由跨行。它的布景道具虚实相生,如用两根竹竿象征以轿代步,用两个圆盘象征车轮滚滚等。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涟源湘剧形成于湘中梅山地区的涟源蓝田古镇。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艺人廖光台等组建湘剧“同庆班”,在安化、娄底、长沙等地演出,涟源湘剧得到发展。到晚清时,涟源湘剧进入鼎盛期,形成了自己的剧目体系,出现了《琵琶记》《烂柯山》等代表剧目,在当地耳熟能详。1938年,田汉到涟源组织湘剧抗敌宣传三队,演出《打渔杀家》等剧目,提高了涟源湘剧的演艺水平。1950年,当地春和、春台、楚华3个班社30余名艺人组建了蓝田人民戏院,为今天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该项目通过表演实践以师徒传承和教育传承方式世代相传,已传10余代。

涟源湘剧是湘剧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湘中梅山民众历史记忆和情感生活的艺术写照,地域风格浓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承发展梅山文化、地方戏曲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13
项目名称
湘剧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