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二人台
项目序号:217
项目编号:Ⅳ-73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保护单位:土默特右旗文化馆

二人台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集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地方戏曲,分布于土默特右旗的五镇三乡。土默特右旗素有“二人台戏窝子”之称,北靠阴山,南临黄河,往东为山西省、往南为陕西省、往东北方为河北省,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二人台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以一丑一旦为主,唱、做、念、舞的戏剧形态,取名“蒙古曲”。起初俗称“打玩艺儿”,后统称“二人台”。二人台在土默特右旗有独特演唱形式“风搅雪”,即蒙汉语穿插进行。历经150多年的发展,逐渐流传到内蒙古中西部以及晋、陕、冀等地区,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长期碰撞的产物。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传统演出形式包括戏台演出和打土台儿两种。伴奏乐器有枚(笛子)、四胡、扬琴、梆子、四块瓦等。唱腔包括亮调、慢板、流水板及捏子板。丑角为三花脸,旦角描眉插花。道具涵盖手绢、扇子、霸王鞭、顶瓷盘。传统剧目以描写生产、生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作品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土默特右旗的二人台唱腔曲调悠扬高亢、音乐(蒙古族音乐元素)古拙、方言道白(顺口溜、歇后语、串话)生动泼辣,剧情短小精悍极富生活气息。表演技法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风格,形成了多元共生、共存的特征。

二人台形成的历史与“走西口”移民潮密切相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口密集,可耕地少,而萨拉齐厅有大面积土地落荒,因此,山西、陕西、河北与土默特草原相邻地区的农民和手工艺人陆续向北部草原自发迁徙、定居,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就此在土默特右旗广泛交融,为二人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清代光绪年间,二人台在萨拉齐厅(今土默特右旗)形成,创始人是在当地出生与传艺的蒙古族人云双羊。当前,该项目主要依靠师徒和教育方式,通过相关培训和民间及专业剧团的演出得以传承。目前,全旗有专业剧团1个,民间剧团200多个,有146家文化大院开展经常性演出。

在延续传统和不断发展中,二人台吸收并融入了蒙汉文化中的精髓,唱词大多为民间诗歌,善用比兴手法,节奏多变的民间韵语,是当地多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弘扬真善美、增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73
项目名称
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编号
Ⅳ-73
项目名称
二人台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
编号
Ⅳ-73
项目名称
二人台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编号
Ⅳ-73
项目名称
二人台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河曲县
编号
Ⅳ-73
项目名称
二人台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