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31 |
项目编号:Ⅳ-8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
保护单位:南陵县文化馆(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目连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悠久,孕育了诸多剧种、声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作为目连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南陵目连戏主要流布于以南陵为中心的皖南泾县、旌德、宣城、芜湖、繁昌、青阳、太平等地,辐射至江苏溧阳、宜兴,浙江绍兴、新昌、开化,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区。
南陵目连戏声腔完整雅气,影响着皖南各地及周边省区目连戏的发展。它经历了围鼓坐唱到民间草台再到花台、独脚莲花台的漫长发展,行当齐全,遗存了宋元戏曲余绪。进入晚清,改以鼓击节为以板击节,音舞美服化道趋于规整,观赏性突出。在保持七月十五剧演传统的同时,还拓展了春耕、秋收、冬闲时节演出等多元文化空间,灵活表演,风靡皖南。南陵目连戏“清槌慢板”“阳腔广调”和双声部演唱的艺术风貌独树一帜;演唱时阔音、小嗓并用,衬字运用出色,方言语音,唱法原始质朴,保存并发展了早期高腔遗响。按地理位置、方言、表演风格,南陵目连戏分为上、中、下三路。上路活动于南陵、宣城、泾县交界的奚滩、宋桥,以玉林班为中坚,使用当地方言,调简腔古,演唱风格近于“花槌”;中路以门房徐的“家班”为主,以南陵城关为据点,讲究排场;下路以西河、东河、马园为中心,以老、新万福为主,调广腔繁,演唱风格属“清槌”。
关于目连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南陵目连戏原始古老,经历了早期萌芽、发展定型、引领风尚、保护传承四个阶段。《南陵县志·风俗篇》载:“陵民报赛酬神专演目连戏。”根据其音乐中丰富的弋阳腔遗存可以推断,至迟当于明嘉靖年间青阳腔诞生之前即已流行。晚清至民国,南陵目连戏“万福”“玉林”等班社活跃,李德禄、任普齐等名伶辈出,风靡皖南,辐射至江浙赣等地。当前,南陵目连戏保护传承以民国老艺人传腔学唱为先导,以打磨经典曲段、复排精品剧目、恢复舞台表演为重点,南陵县目连戏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改制前为县剧团)承担了活态传承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以该团演员、乐队、舞美等为骨干的传承群体,常年通过展演交流以及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活动,推进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
南陵目连戏剧本叙事完整,创新发展了板腔体,取得了很高的叙事文学成就。它传承着中国戏曲技艺精湛的艺术观,其孝善文化内核紧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王士龙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87 |
项目名称 目连戏(南陵目连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87 |
项目名称 目连戏(辰河目连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溆浦县 |
编号 Ⅳ-87 |
项目名称 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南乐县 |
编号 Ⅳ-87 |
项目名称 目连戏(徽州目连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祁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