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44 |
项目编号:Ⅴ-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河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 |
保护单位:滦南县文化馆 |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等地,与皮影、评剧并称“冀东三枝花”。相传,乐亭大鼓于1845年前后起源于河北乐亭、滦州,后经几代艺人传承发展,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之长,吸收当地民歌、戏曲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
乐亭大鼓用乡音演唱,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铁(铜)板、鼓等乐器伴奏,既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既可演唱传统古典,也可演唱现时当代作品,内容丰富,叙事抒情皆佳,缠绵豪放俱备,深受群众欢迎。
上世纪20年代,乐亭大鼓艺人靳文然,纳百家之长,突破传统的“板起板落”唱法,巧妙地运用慢板、抢板等灵活多变的新唱法,大胆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实现了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形成有较强独立性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完整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体系。其演唱不受旧套束缚,唱腔旋律线强,曲调柔美细腻,委婉动听,声情并茂,呈现曲调多源、板腔转换灵活、唱腔独立兼融、地域特色鲜明的特征。其代表性的长篇书目有《红风传》《呼家将》等传统书目及《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新编书目;代表性的集锦小段有《双锁山》《大闹天宫》等传统小段及《碧海丹心》《婆媳情深》等新编小段。
靳派乐亭大鼓以师徒传承、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呈现一人多师、一师多徒的传承脉络,门派观念不强,独具风格。靳派乐亭大鼓传承脉络清晰,目前已发展至第五代传承人。靳派乐亭大鼓在中国曲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民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及曲艺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有浓重的美学价值;它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