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793 |
项目编号:Ⅵ-21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所属地区:辽宁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
保护单位:沈阳市和平区豪丰北市摔跤发展服务中心 |
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满族的布库,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沈阳北市场。当时全国摔跤界高手纷纷来沈切磋跤技,使北市摔跤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跤法。它以沈阳北市场为中心,传播至全国各地,后随华侨迁居,传播至周边邻国及东南亚各国。
沈阳北市摔跤将满蒙传统摔跤技法与辛建候形意拳精髓结合起来,创建了武术加跤的新摔跤方法,使其摔跤动作更为漂亮,观赏性更强。其技术含量高,包含36个大绊,有勾、别、揣、扦、靠、掏、耙、踢、拧等技法,根据抓跤衣部位不同、对方身体角度和用力方向不同,而变换进攻动作。摔跤时讲究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胜人,强调“以巧破千斤”,不用死劲、蛮劲,善用巧劲,借对方的劲使劲;要求“眼似流星手似箭,腰如蛇形脚似钻”,眼疾手快,随机应变,交手时的千变万化。其比赛规则为二人徒手对抗,三局两胜,三点仆地决胜负,点到为止,安全文明。其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乌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鸦浮水”“苏秦背剑”等。
沈阳北市跤场由“跤王”董永山、“跤霸”栾树生、“墩子刘”刘长青共同创建,后以师徒方式传承,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第二代传人刘永福,将北市摔跤的跤法融入到柔道中,培养数位奥运冠军,创造了世界柔道摔跤史上的奇迹。
沈阳北市摔跤起源于满族布库,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它是集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各种要素于一身的全方位运动方式,点到为止、安全文明,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群众接受度高,易于推广普及,具有较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它是沈阳人挥之不去的民俗记忆,凝聚着摔跤手的智慧与才智,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关贵林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满族 |
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项目编号 Ⅵ-21 |
项目名称 摔跤(沈阳北市摔跤)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Ⅵ-21 |
项目名称 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 |
类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 |
编号 Ⅵ-21 |
项目名称 摔跤(彝族摔跤) |
类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
编号 Ⅵ-21 |
项目名称 摔跤(朝鲜族摔跤) |
类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延吉市 |
编号 Ⅵ-21 |
项目名称 天桥摔跤 |
类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宣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