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42 |
项目编号:Ⅶ-66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重庆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铜梁区 |
保护单位: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铜梁龙灯彩扎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各村镇街道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参与者众多。因项目实践中所扎的表演道具、景观彩灯和工艺品均突出了龙文化的主题,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故名“铜梁龙灯彩扎”。铜梁地处渝西,自然条件较好,农事兴盛。明朝万历年间《川东志》对铜梁人的描述为“人多秀异,喜读诗书,男耕女织,尤工艺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为铜梁龙灯彩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铜梁龙灯彩扎制品和作品具有厚重的民间色彩和生动的民间审美意趣,主要分为表演龙灯、景观龙灯和工艺龙灯三大系列。表演类龙灯主要有“稻草龙”“竹梆龙”“大蠕龙”“火龙”“正龙”“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上百个品种;景观类龙灯主要包括用于营造节日氛围的彩灯挂件、彩灯小品以及灯会场所的各色灯组;工艺类龙灯是一种在室内用作展示或装饰的摆件、挂件等龙灯精品。铜梁龙灯彩扎吸取了传统藻井绘制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在造型、图案、纹样、色彩上华丽而富有民间张力。它的用料主要有竹子、布料、颜料,还有用于捆扎、粘贴、装饰的棉纸、浆糊、亮片等辅料,工具有相应的锯子、柴刀、剪刀、色笔等。其工艺流程包括构图、造型、裱糊、内装、测试、彩绘、整装、检测等8个步骤,每个流程又有几道至十几道工序,总的工序上百道,要求艺人具备良好的编织、造型、审美和绘画表现能力。
铜梁龙灯彩扎大致产生于宋代以后,在清代达到鼎盛。清代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详细记载了铜梁龙灯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民间更有“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的俚语。20世纪80年代后,该项目得以复兴并逐渐达到高峰。
铜梁龙灯彩扎的传承人主要为当地村民,历史上主要靠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了周派、蒋派、傅派3个龙灯彩扎流派。近年来,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依托20多个龙灯彩扎作坊和10余个龙灯彩扎基地,该项目的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近400人。
铜梁龙灯彩扎是我国传统灯彩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当地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蕴涵着当地人们的审美诉求和造物观念。同时,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龙灯彩扎作品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民族情感记忆,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力量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周合平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66 |
项目名称 彩扎(铜梁龙灯彩扎)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铜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