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77 |
项目编号:Ⅷ-19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上海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
保护单位:上海博物馆 |
青铜文物修复及复制技术源远流长,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术流派。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同时辐射至全国大部分省市。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之所以能在上海得以孕育与发展,得益于上海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上海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大量的文物与相关人才汇聚于此。上海博物馆将流散在民间的擅长古董修复的能人巧匠汇聚到馆内,促进了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实践发展与经验总结。
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包括清洗、除锈、矫形、拼接、刻纹、翻模、铸造、配缺、打磨、做色、做旧等环节,其中高精密石膏模型模具制作与青铜超精密铸造配缺技术,从造型、纹饰与材质上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器物原貌。兼顾保存、审美与科学性等多方面要求,是该流派技艺的最大特色。该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完善,形成了材料与工艺完美结合、深研原器、注重文物安全和原真性等主要特征。传承人技术全面、精湛,并在国内率先应用超声波除锈、3D打印、激光清洗等技术,与传统技艺紧密结合的同时,兼顾了修复效果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在全国独树一帜。
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创始人可追溯到清末内务府造办处青铜器修复和仿制巧匠“歪嘴于”,后又经张泰恩、王德山传承至王荣达,修复技艺多有革新和完善。王荣达于1958年被聘入上海博物馆,自此开创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海派青铜文物修复流派,以传统师承制形式培养修复师,迄今已有4代。上海博物馆通过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各地文博机构培养了大批青铜修复骨干,同时通过以实习带教、技术支持等方式惠及多地,尤其是对技术力量薄弱和地处偏远的地区馆所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扶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与高校修复专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养储备人才。
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用材科学合理,有效地消除了青铜器病害,延长了文物寿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力。其堪称极致的严谨态度和融合创新的发展历程,是华夏民族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极佳诠释。通过传承人积极开展的讲座、展示等活动,该技艺所承载的文化感召力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张珮琛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97 |
项目名称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97 |
项目名称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