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6   星期五   农历冬月初六   大雪 大雪
小镇里的锦绣华章——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调研札记
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尹忠华 王俏 创建时间: 2019.05.15 10:55:00

镇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州小镇,迤逦于太湖之滨,因刺绣而驰名已久。现在已升级为苏州一个行政街道的临湖小镇,仍保有2万人口,其中8000人为绣娘,4000人从事着与刺绣相关的行业。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已实现了刺绣年销售额逼近13亿元。这背后的渊源从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壮大至今的?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进了镇湖,走进了手艺人的刺绣世界。

从宫廷御用中走来的精致和细腻

追溯镇湖刺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一片“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的兴旺景象。明清时期,江南织造府便常来此地下单,从枕套到龙袍,镇湖绣品源源不断地被送进宫廷。连皇亲贵族都在使用的精细刺绣,在民间自不会无声无息,民间对苏绣的推崇和喜爱更是溢于言表,“户户搞刺绣、家家有绣娘”的传统就这样在一代一代苏绣人的手里传承至今。

绣品街上的绣娘

镇湖有句话:“不会刺绣的姑娘,找不到婆家。”所以镇上的绣娘们无论老幼,打从六七岁开始,便在一针一线的深思琢磨中,锤炼着自己的针法,同时也磨练着坐得住的脾性。他们无所不绣,从绣山绣水绣花鸟,到绣衣绣帽绣围巾,从刺绣艺术品字画,到劳斯莱斯高定版的内饰,每一代绣娘都在手艺的精进和社会的需求中寻找着刺绣的一席之地,苏绣的精细已越发凸显其地域性、艺术性、国际性,这也是当地山水人文气质的绝佳彰显。

绣娘正在刺绣作品

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奋进,镇湖刺绣已经成为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地域文化。2000年,镇湖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刺绣基地镇”称号;2006年,镇湖刺绣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镇湖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刺绣产业基地;2010年,“镇湖刺绣”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注册成为集体商标。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代绣娘稳坐绣架前的专注和沉着,也是苏绣精致和细腻的最佳代言。

亦风景亦场景的慢生活

行走在1.7公里长的绣品街上,干净整洁的道路两侧是一家家刺绣门店,有出售成品的,有批发绣片的,有卖丝线的,有装裱作品的,也有刺绣作品升级之后的旗袍店、服饰店,400多家店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刺绣生意。

绣片

绣品街上的绣品

与单纯的售卖和讨价还价不同,绣品街上的店铺,让南来北往的人看到了精致绣品的刺绣过程。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可以看到端庄秀丽的江南女子,稳坐绣架前,手中的绣花针在绣架上上下穿梭。他们的手上功夫是外人眼中的风景,而于他们自己而言,却是在享受着生活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绣品街上的一家店铺

对一些发展较好的店铺而言,他们有着自己稳定的绣娘群体,稳定到在家完成刺绣作品即可,最后以计件或者计时的方式完成劳动成本的结算。而对另一部分店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完成绣品流通市场的销售这一环节,有直销、有零售、有直播、还有微信朋友圈的订购,稳定的客户群的背后,是他们精致的刺绣作品在做支撑。

《骷髅幻戏图》系列作品

而最高级别的精致,在于山坡上的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姚惠芬刺绣艺术馆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两层的工作室内摆满了姚大师的花鸟、人物、山水、古画等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绝伦,目之所及无不彰显着姚大师的蕙质兰心。在众多的作品中,姚大师向我们推荐了其中的两幅,一是“苏绣猫、湘绣虎”的猫,只见其身上纹路随着光线的不同而闪烁出不同的光泽,这是取一根丝线的三十二分之一而做,堪称精美。另一幅则是荣登威尼斯双年展的《骷髅幻戏图》,其别致和精湛之处,在于将苏绣的53种针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在苏绣的发展史上可谓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对于这样的创作,清华美院教授陈岸瑛认为,这种作品是苏绣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它预示着苏绣的发展正向着一个新的维度,这个维度就是能进入当代艺术的行列。

 “八千绣娘闯世界”之后的理性面对

1998年绣品街建成之后,“八千绣娘闯世界”的口号也越发响亮,她们以手上精彩、技艺精湛博得五湖四海消费群体的追捧。可要想走得更远、更长久,单靠一双双勤劳的双手还远远不够。与这些绣娘并驾齐驱的还有当地的行业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和那些敢拼敢闯的年轻人。

镇湖刺绣行业协会至今已吸纳会员数百人,从2007年至今每年不落地牵头举办中国刺绣艺术节,今年已是第十二届,这是行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除了全国规模的展示节日,行业协会还带着会员出去交流、搭建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还将图案纹样纳入了保护体系,越来越规范严谨的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姚惠芬的工作状态

相比于行业协会的成规模、成体系,代表性传承人或者说是行业领头人则发挥着自己的“头雁”作用,尽着手艺人的钻研技艺本分。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坦言,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每天静静心心地跟着奶奶和妈妈学刺绣,心里是很静的,现在的年轻人刺绣还要听耳机和发微信,他们忽略了沉淀的这部分,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靠手艺和作品说话。与姚惠芬一样执着于手艺的还有同是苏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素有“苏绣皇后”之称的姚建萍,她通过电视剧《因为遇见你》,使自己的手上技艺更加大放异彩。带头人的成绩也成为了数以千计绣娘们的技艺标杆。

姚惠芬作品《猫》

与其他地方小镇青年外出打工的人员外流形成鲜明对比,镇湖是人才输入型小镇,这里的姑娘不外嫁,倒是有很多人来这里做起了刺绣生意,1981年出生的安徽人张奇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镇湖从给哥哥帮忙做起,一步步有了自己的刺绣店、绣娘队伍,至今也有了自己的设计师和品牌。他看重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文、这里的契机吸引了他,也成就了他。他深刻的认识到“镇湖有如今这样的规模和景致不是一代人做出来的,而是几代人慢慢做出来的”。他现在越来越相信小手艺大文章的道理,80后的他更懂得让手工技艺获得应有的保护伞,他说所有产品都有知识产权,街上有仿照他们设计的,看到后,马上给发律师函;今年艺术节他打出了“知识产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全面捍卫苏绣大品牌和自己的小品牌。

张奇伟和他的品牌婚服

镇湖上的人都很热情,他们愿意分享,分享苏绣的清新雅致,分享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这里有手艺人的坚守,也有生意人的谋略,他们通力合作,将苏绣从手上做进市场,做出了小镇,也走向了更遥远的异国他乡。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刺绣研究专家李宏复说:镇湖不可复制,绣娘也不可替代,但是他们对一针一线的热爱,却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匠心守护,手艺人都值得来镇湖走一遭。在手艺人责任心与自觉性、行业规范性和自律性越发成熟的时候,镇湖必将辉耀史册。

编辑:杜丽丽